顰 基本解释
顰 详细解释
顰 國語辭典
動
-
皺眉。如:「顰眉」、「顰蹙」。唐·李白〈怨情〉詩:「美人捲珠簾,深坐顰蛾眉。 」唐·李賀〈夜坐吟〉:「西風羅幕生翠波,鉛華笑妾顰青娥。」
形
-
皺著眉頭,憂愁不樂的樣子。唐·駱賓王〈王昭君〉詩:「古鏡菱花暗,愁眉柳葉顰。 」
© gushici.net
顰 《康熙字典》
【玉篇】【正韻】𠀤毗賓切,音貧。【玉篇】顰蹙,憂愁不樂之狀也。【易·復卦】作頻。【註】謂頻蹙之貌。
又通作矉。【莊子·天運篇】西施病心而矉其里,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,歸亦捧心而矉其里。【李白詩】蛾眉不可學,况乃效其矉。 亦作嚬。
© gushici.net
顰 《说文解字》
『說文解字』
涉水顰蹙。从頻卑聲。符眞切文二
『說文解字注』
(顰)涉水𩖓戚也。戚古音同蹴,迫也。各本作蹙,誤。顰戚,謂顰眉蹙頞也。許必言涉水者,爲其字之从瀕也。从𩕘。卑聲。符眞切。按从卑聲,則古音在十六部。易:頻復。本又作嚬。王弼、虞翻、侯累皆以頻蹙釋之。鄭作𤰞。陸云音同。按諸家作頻,省下𤰞。鄭作𤰞,省上頻。古字同音叚借,則鄭作𤰞爲是。諸家作頻,非。顰本在支韵,不在眞韵也。自各書省爲頻,又或作嚬,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爲顰,而古音不可復知,乃又改易音義云鄭作𨏞。幸晁氏以道古周易、呂氏伯恭古易音訓所據音義皆作卑,晁云:卑,古文也。今文作𨏞。攷古音者得此,眞一字千金矣。
© gushic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