岔 详细解释
岔 國語辭典
名
路或山分歧的地方。如:「路岔子」。
意外的事故或差错。如:「出岔」。
转移他人话题或注意力的举动。如:「对不起!我打个岔!」《儿女英雄传·第三三回》:「这个岔一打,大家又重新笑起来。」
动
插嘴或转移他人的注意力。如:「他故意把话题岔开。」《红楼梦·第八二回》:「袭人见他说话造次,连忙岔道:『妈妈,你乏了,坐坐吃茶罢!』」
形
分歧的。如:「岔路」、「岔流」。
矛盾、有偏差。如:「你这话就岔了。」
副
声音哽咽失常。如:「他哭得声音都岔了。」
同「碴 」。
© gushici.net
岔 《康熙字典》
【字彙補】丑亞切,音姹。三分路也,與汊同。
© gushici.net
岔 《说文解字》
『說文解字』
手指相錯也。从又,象叉之形。初牙切
『說文解字注』
(叉)手措相錯也。謂手指與物相錯也。凡布指錯物閒而取之曰叉。因之凡岐頭皆曰叉。是以首筓曰叉。今字作釵。魚部鰸下云。大如叉股。譙周異物志曰。涪陵多大龜。其甲可以⺊。其緣中叉似瑇瑁。俗名曰靈叉。劉逵注蜀都賦、常璩述華陽國志、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。緣中叉、謂緣可爲釵也。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、俗呼爲靈龜。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。从又一。此字今補。象指閒有物也。象叉之形。初牙切。古音在十六部。
© gushic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