攣 基本解释
攣 详细解释
攣 國語辭典
動
-
牽繫、連繫。《說文解字·手部》:「攣,係也。」《易經·中孚·九五》:「有孚攣如,無咎。」唐·孔穎達·正義:「攣如者,相牽繫不絕之名也。」明·陸采《懷香記·第四○齣》:「赤繩早攣雙踵,並締茲蘿。」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。
-
手、足因抽搐而彎曲不能伸直。《集韻·去聲·線韻》:「攣,手足曲病。」如:「痙攣」。《三國志·卷二·魏書·文帝紀》「冬十月,授楊彪光祿大夫」句下裴松之注引《續漢書》曰:「彪見漢祚將終,自以累世為三公,恥為魏臣,遂稱足攣,不復行。」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。
-
(一)之又音。
© gushici.net
攣 《康熙字典》
【唐韻】呂員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閭員切,𠀤戀平聲。【說文】係也。凡拘牽連繫者皆曰攣。【易·中孚】有孚攣如。【疏】相牽繫不絕之名也。【前漢·鄒陽傳】越攣拘之語,馳域外之議。【韓愈·元和聖德詩】解脫攣索。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龍眷切,音戀。手足曲病也。【史記·蔡澤傳】蹙齃膝攣。
又與戀通。眷也。念也。【前漢·外戚李夫人傳】攣攣顧念我。【註】攣,讀曰戀。
© gushici.net
攣 《说文解字》
《說文解字》
係也。从手䜌聲。呂員切
《說文解字注》
(攣)係也。係者,絜束也。易小畜:有孚攣如。馬曰:連也。虞曰:引也。攣者,係而引之,其義近擢。从手䜌聲。吕貟切。十四部。
© gushic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