胕 基本解释
胕 國語辭典
形
-
浮腫。《集韻·平聲·虞韻》:「胕,腫也。」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「有草焉,其名曰黃雚,其狀如樗,其葉如麻,白華而赤實,其狀如赭,浴之已疥,又可以已胕。」晉·郭璞·注:「治胕腫也;音符。」《黃帝內經素問·卷二○·五常政大論》:「寒熱胕腫。」唐·王冰·注:「胕腫謂腫滿,按之不起。」
名
-
足。《集韻·平聲·虞韻》:「跗,足也。或作胕。」
-
指皮膚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「蹄申膝折,尾湛胕潰。」同「膚 」。
© gushici.net
胕 《康熙字典》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符遇切【正韻】防父切,𠀤音附。【揚子·太𤣥經】肺胕之行。【廣韻】肺胕,心膂。【集韻】人之六腑也。【正韻】晉書作肺腑,誤。
又【集韻】風無切,音膚。足也。或作趺𧿤。【戰國策】服鹽車而上太行,蹄申膝折,尾湛胕潰。【釋文】胕,音膚。
又【五音集韻】防無切,音扶,腫也。【山海經】竹山有草焉,其名曰黃雚。浴之已疥,又可以已胕。【註】治胕腫也,音符。
又【韻會】通作附。【前漢·劉向傳】臣幸得託肺附。【註】肝肺相附著也。
© gushici.net
胕 《说文解字》
『說文解字注』
籒文臚。經籍通用此字。禮運曰。膚革充盈。引伸爲狼跋文王之膚美、爲六月之膚大、爲論語之膚受。
籒文臚。經籍通用此字。禮運曰。膚革充盈。引伸爲狼跋文王之膚美、爲六月之膚大、爲論語之膚受。
© gushic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