隸 基本解释
● 隸
- 奴隸;奴僕。引申为地位低下者的通称。《説文•隶部》:“隸,附箸也。”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隸,臣也。”《廣韻•霽韻》:“隸,僕隸。”
- 附屬;隸屬。《集韻•寘韻》:“隸,附也。”
- 漢字字體的一種。即隸書。如:篆、隶、行、草、楷。《漢書•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
- 察看。《史記•酷吏列傳》:“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”
- 通“肄”。研習;研究。《史記•劉敬叔孫通傳》:‘羣臣習隸。’索隱:‘隸,亦習也。’”
-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五》:“隸氏,古有隸首善筭。”
英语 be subservient to; servant
德语 zugeneigt, zugetan ,anreißen, anzeichnen (V),Li (Eig, Fam),Radikal Nr. 171 = ergreifen, fangen, untergeordnet,untergeben sein, unterstehen
法语 dépendre de,être subordonné à,esclave,scribe
隸 详细解释
詳細字義
◎ 隸
〈動〉
(1) 跟從;附屬 [be subordinate to]
隸而從者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
不隸於宮觀之籍。——明· 顧炎武《復庵記》
又如:隸事(以故事相互隸屬)
(2) 通「離」。流離 [live the life of a refugee]
餓饉流隸,飢寒道路。——《漢書·敘傳·王命論》
(3) 通「肄」
(4) 檢查 [examine;review;inspect]
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——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
(5) 練習 [practise]
廼令羣臣習隸。——《史記·劉敬叔孫通列傳》
詞性變化
◎ 隸
〈名〉
(1) 中囯古代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謂[slave;person in servitude]
輿臣隸,隸臣僚。——《左傳》
皆得以隸使之。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甿隸之人。——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
欲效野夫賤隸。——明· 劉基《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》
出入必輿隸。
又如:隸人(職位低微的吏役;因罪被罰爲官奴而從事勞役的人);隸僕(僕役);隸戶(被沒入爲奴隸的人家);隸農(農奴,佃戶,代耕農)
(2) 特指衙役 [yamen runner]。
如:皁隸
視徒隸則心惕息。——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
(3) 即隸書(秦書八體之一。又名「八分體」。相傳爲秦人程邈所作,由小篆省簡變化而成) [official script,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]。
如:隸絶(善於寫隸書的高手);隸習(練習,演習);隸篆(隸書與小篆)
常用詞組
隸 國語辭典
-
古代稱地位卑賤或供人役使的人。如:「奴隸」、「皁隸」。唐·釋慧琳《一切經音義·卷六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:「隸,賤屬也,僕也。」
-
一種字體。即隸書。相傳為秦代程邈所創,由小篆減省而成。
-
姓。如漢代有隸延之。
-
附屬。如:「隸屬」。唐·杜甫〈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〉詩:「生常免租稅,名不隸征伐。」宋·蘇軾〈率子廉傳〉:「晚隸南嶽觀為道士。」
-
學習。明·湯顯祖《紫簫記·第六齣》:「俺將此詞送到杜秋娘別院,隸習一番。」
隸 《康熙字典》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𠀤郞計切,音麗。【說文】附著也。【後漢·馮異傳】部分諸將,各有配隸。【註】隸,屬也。
又【孔融傳】皆隸名而已。
又【史記·酷吏傳】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。【註】隸,閱也。
又【廣韻】僕隸。【集韻】賤稱也。【左傳·隱五年】皁隸之事。【註】士臣皁,皁臣輿,輿臣隸。
又【桓二年】士有隸子弟。【註】士𤰞,自以其子弟爲僕隸。【周禮·夏官·方相氏】帥百隸而時儺。【儀禮·旣夕】隸人涅厠。【註】隸人,罪人也。今之徒役作者也。【晉語】其猶隸農也。【註】隸,今之徒也。
又官名。【周禮·夏官】隸僕掌五寢之掃除糞洒之事。
又【秋官】司隸掌五隸之灋:罪隸、蠻隸、閩隸、夷隸、貉隸。
又【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】司隸校尉周官。
又【後漢·律曆志】隸首作數。【註】博物記曰:隸首,黃帝之臣。一說隸首,善算者也。
又【正字通】姓也。漢隸延之。
又隸書。【晉書·衞恆傳】秦旣用篆,奏事繁多,篆字難成,卽令隸人佐書,曰隸字,漢因行之。隸書者,篆之捷也。○按隸書,諸說不一。或云秦後旴陽變小篆爲隸書。或言程邈獄中所造。韻會辨之頗當,蓋古之隸,卽今之眞書行書也。周興嗣千字文,杜藁鍾隸。蕭子雲云:論草隸法,逸少不及元常,子敬不及逸少。任玠五體序云:隸則羲、獻、鍾、庾、歐、虞、顏、柳。孫過庭書譜曰:元常精于隸,伯英工于草,逸少兼之,此皆以眞行書爲隸也。歐陽修集古錄,始誤以八分書爲隸。書苑云:蔡琰言,割程隸八分,取二分,割李篆二分,取八分,於是爲八分書。任玠亦云:八分酌乎篆隸之閒,則隸之非八分可知。唐六典云:校書郞正字,所掌字體有五,一古文,二大篆,皆不用。三小篆,印璽旗旛用之。四八分,石經𥓓刻用之。五隸書,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。據此,益可信隸卽今之楷書。《正字通》云:東魏大覺寺𥓓題曰:隸書,今楷字也。亦其一証。
又【集韻】力智切,音荔。附也。
又【類篇】力結切,音捩。僕也。 【說文】本作𨾀。【廣韻】俗作𥛬。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作𨽾,非。
隸 《说文解字》
附箸也。从隶柰聲。𨾀,篆文隸从古文之體。郎計切文三 重一
(隸)附箸也。附當是本作坿,淺人改也。周禮注:隸,給勞辱之役者。漢始置司隸,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。後稍尊之,使主官府及近郊。左傳人有十等,輿臣隸。按隸與僕義同,皆訓坿箸,故從隶。从隶柰聲。郞計切。十五部。
(𨾀)篆文隸,从古文之體。按此云篆文則上古文也,先古後篆亦丄部之例。但先古後篆,必古從隶,篆不從隶乃合。各本隸、𨾀俱從隶則何取爾。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隶矣。九經字㨾云:𣜩字故從又持米,從柰聲。又象人手。經典相承作隸巳久,不可改正。玄應書曰:字從米𠭥聲,𠭥从又從祟。音之絹切。考楊君石門頌、王純碑作𣜩,與字㨾合。魯峻碑作𣜩,與玄應合。二人所謂,葢皆謂說文,而右旁皆作。玄應說似近是。葢卽說文之篆文也,說文因小篆作𥛬,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,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。故依革、弟、民、酉之例云從古文之體。至玄應乃說之曰:從米𠭥聲。𠭥,之芮切。從米則唐玄度說。以周禮曰奴,男子入于罪𣜩,女子入于春槀。